为什么要做笔记
今天尝试了一下整理出一片文章,发到少数派社区。但因为社区发文章,有诸多要求,格式,标点,用语,改起来耗费太多时间,所以作罢。但这不失为一次尝试,以后如果某些笔记内容,是计划分享出来的话,那应该提前就把标点和格式注意好。平时的话,就随意一些,因为==记笔记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思考==,而不是教导别人,仅此而已。
麦特卡夫定律
一个通信网络的整体价值,约和这个系统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精益创业》
🧑Andy Matuschak
全栈工程师,[[常青笔记]]的发明人。[[横向卷动布局- andy mode]]发明人。[[数字花园]]先驱:About these notes
README
oldwinterの数字花园
主发布站 |
备发布站 |
源代码仓
📩订阅 我的newsletter通讯 🛶随缘更
§ 笔记写作系统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原文:§Note-writing systems (andymatuschak.org)
为临时性的和不完整的笔记设置写作收件箱
%%我的理解:: 用inbox进行[[一元化收集]]的理念,在知识管理和任务管理等领域都适用。现在这块儿我自己将临时的东西放到[[dailynote]]中,也能流畅运行起来,但可能是因为inbox里面东西太少的缘故,仍需努力。%%
优先使用细粒度的关联
%%我的理解:: 这也是相比于[[Obsidian]],我一直对[[Logseq]]的大纲式块引用笔记念念不忘的原因,更细粒度的引用,应该能发挥出更强大的力量。现在还没经过大量实践,还不清楚太多的细粒度的块引用会带来什么麻烦和缺点。#待办/某天 %%
优先使用经过标注的关联
%%我的理解:: 让人想到[[🧑ryooo]]提出的[[KG笔记法]],能让笔记更具语义化,回顾浏览这种笔记组成的知识图谱,才能更有效。%%
优先建立信息间的联系来分类,而非使用层级式分类法
%%我的理解:: 采用[[自下而上]]的创作方式,能让结构自然、有机地从创作中涌现。如果说适用人群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储备的人这么做会比较好。如果肚子里没货,用这种方式会觉得很难受。而[[自上而下]]是我们从小到大,尚处于积累知识阶段,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所以操作起来更符合我们的[[路径依赖]]和直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方法依旧有优势。总的来说,根据自身水平和应用场景,二者结合,是为其道。%%
使用笔记在内容中建立联想的优缺点
当发现正在阅读网页可能与我们硬盘里某些 PDF 有联系时,我们没有办法直接为他们建立关联,但可以通过建立笔记来连接这两个资源。
写你所读,以求内化
%%我的理解:: 正如[[🧑卢曼]]所言:[[✨不写作,就无法思考]] %%
卓越洞见从之前的所思所想中涌现
%%我的想法:: 就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绝不是靠1个苹果掉头上而得来的,之前的所思所想和知识积累必不可少。引申联想:[[个人努力与社会进程]]。%%
可执行的写作策略
%%我的理解:: [[自下而上]]进行创作。再也不想回到当初没有一类,几乎从0开始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时候了。以后要写长文,至少要保证一大半内容都能从自己的知识库里,找到类似的卡片笔记。无痛且快乐的写作,就是将平时的积累,串起来,就像和好朋友聊天一样轻松且自然。%%
外出时方便抓住灵感的口袋便笺
我用一个带孔的 A7 便笺(Maruman Mnemosyne N193A)来记录我外出时的临时笔记。谈话中获得的灵感、行走时的想法等等,都会记录于此处。我通常会附上一些背景,以帮助我以后确定方向:一个日期、一个地点、一个人,等等。
多数人的阅读成效不大
%%我的理解:: 每每回想自己读书时期草草看过几百本书,却鲜有收获,就为自己那段耗费的时光痛心疾首,有那浪费的时间,多谈2个恋爱不香么。%%
大多数人只写临时的笔记
%%我的理解:: 知识创作,要写常青笔记,不写临时笔记。平时场景,可能要写一些工作日志,充当工作台或暂时帮助记忆用的而已。%%
头脑风暴往往可以替代缺位的见解积累系统
注:感觉这篇标题翻译有点问题,insight accretion 被翻译成了见解积累,而accret在之前一直被翻译成积塔成沙,从而会让人摸不到头脑。并且标题表达的意思和文中是截然相反的。应该的翻译是:头脑风暴往往被用来替代缺位的见解聚沙成塔系统。而言下之意其实是:不应该这么做,更应该有一个自己的见解积聚沙成塔系统。
常青笔记
%%我的理解:: 常青笔记就是andy基于[[🧑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结合现代计算机软件的优势和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衍生出的综合记笔记理念:要么不记,要记就记常青的笔记。%%
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
%%我的理解:: 强制自己使用link来组织笔记,让我这几个月有了不少的新颖感,感觉这个时候的自己做笔记,真的是在思考,以前就是做个备忘录。这种奇妙的感觉,很难用文字完整表达出来。还需要改进的一点是,andy擅长面向概念进行笔记,我现在的习惯还是面向单一的对象进行笔记居多,这种方式思考密度确实比较低,这点还需要向andy靠拢学习。%%
常青笔记可以提高谈话的信息带宽
%%我的理解:: 可太对了,如果对方背景知识足够,一句话可能就能表达清楚,如果背景知识不够,则针对某些观点的跳转出的常青笔记,就可以做有效扩充。可以根据背景知识量速读或精读。而不是什么场合都是一句:你是小白,我推荐你看一下这本书。%%
常青笔记和卡片盒笔记法的异同点
%%我的理解:: 常青笔记不仅是方法,也是理念,更是围绕这个理念的一整套如何做笔记的成体系的系统。最关键的是,这是andy基于现代计算机软件的特点并结合卡片盒笔记法,做出的极大改良,而我看很多人居然还直接全盘照搬卢曼的时间戳命名纸质卡片的方式来做电子笔记,我就很不能理解。%%
常青笔记工作流能降低改稿的情绪负担
%%我的理解:: 以前没有卡片笔记的时候,我也其实经常这么做,把临时的想法,或上个版本的内容,放到word编辑器的最后或其他地方集中存放,期待待会还可能用到,也一定程度降低删除和丢东西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而卡片笔记的出现,让这种暂存,更方便地更自然地发生了。%%
常青笔记应该是原子化的
%%我的理解:: 正如文中所言,写笔记没有唯一正解,只有各种权衡。原子化笔记,是一种指导方针,但实际应用起来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根据笔记记录内容的不同性质,进行不同颗粒度大小的划分。%%
常青笔记应面向概念
%%我的理解:: 面向概念记笔记,也和[[链接优先]]的理念相同。我们往往更习惯于传统的[[folder first]]的方式去组织自己的学习材料和笔记。哪个更好?andy说前者更好,但我个人觉得拿不准,也得具体场景具体分析,也需要长期实践1-2年再来看看。%%
常青笔记是发展大胆想法的安全场所
%%我的理解:: 常青笔记真的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类名言的最好实践。一张小卡片,写一个简单又大胆的想法,不用面面俱到,时间会让它发展,和其他卡片一起组成更完备的思想。%%
常青笔记是知识工作的基本单位
%%我的理解:: 如果一个工作,不需要产生和沉淀一些笔记,那么它大概率不是知识工作,只是一个穿了智力密集型产业外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编程上解决一个工程问题,经常需要输出大量的笔记。%%
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洞见
%%我的理解:: 传统笔记方式,缺少链接而容易让自己陷入记录者而非思考者的身份中。视觉化的笔记方式,能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思考和产生洞见,但相对耗时。常青笔记取了2者的优点,即避免涂涂画画省时间,又产生链接帮助思考,以最终产生洞见。写到这,突然又对[[heptabase]]和[[氢图]]的笔记+白板的形态产生兴趣,以后有机会一定深入体验一番。[[2022-12-25]]新增:ob也已经出了白板canvas,未来无限可能%%
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阅读成果
%%我的理解:: 传统的阅读+笔记的模式,不同书本和文章之间的联系,全靠自己大脑的短时记忆能力或运气,去找到关系和连接,这一点都不cool也不高效。现在基于link的模式,符合大脑思考直觉,相当于将阅读成果积累到了大脑的网状结构的一个个知识节点上了。真应了那句话:[[✨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史蒂芬·平克]]。阅读之难,则是反之:看线性的文字,进行树状的输入,最后进行网状思想和知识的积累。%%
常青笔记的标题就像 API
%%我的理解:: 简直是卡片笔记的命名最佳实践。要养成这个习惯。#待办/持续迭代。反观自己,现在的一些笔记就是模棱两可的或大而全的笔记,要么会被疯狂调用,要么无人问津。而拆解重构笔记的过程,就像抽取高频的公共接口。%%
常青笔记的维护近似于间隔重复
%%我的理解:: 哈哈,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刚开始实践[[双链笔记]]写作的时候,就感觉到,双链有时候很像anki卡片,不用点开链接,就能理解,意味着这张卡片已经记住了,而点开链接,就相当于进行一次重复记忆。%%
我的晨间写作
%%我的理解:: [[» Daily notes工作流]]的实践指南。%%
收集材料的作用在感觉上被夸大了
%%我的理解:: 避免陷入[[收藏者谬误
收藏家谬误]],也要避免让自己成为知道先生,走向[[但当涉猎,不求甚解]]的极端。%%
文献笔记是次要的,分离的
%%我的理解:: 文献笔记,原文含量大,永久笔记(持久笔记),自己的话含量大。以文献为中心做批注,还是以自己的话为中心引用文献,二者有区别,后者是更有效的方法,当然也需要多花一些时间精力。#待办/今天 %%
每日工作日志
%%我的理解:: 即[[» Daily notes工作流]]%%
知识工作应能聚沙成塔
%%我的理解:: 曾经没有足够稳定和持久坚持的笔记库和知识库,一直在玩沙,建不成知识宝塔。以前为忙碌的工作写过太多短暂的工作日志,却鲜有为自己的知识增长写常青笔记。短期看确实工作效率高了,长期看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就少了,有点低头看路,却不曾仰望星空的感觉。%%
笔记写作实践大多是无效的
%%我的理解:: 为了写而写,为了记录而记录,这些笔记和写作思想,都走远了,做笔记,首先应该是为了思考。如果根本目标没搞对,在此基础上的方法和实践就可能走错路,比如很多人照搬柳比歇夫的类似[[间歇式日记]]的方法,却不先分析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特点,最后只能草草了之放弃。还有[[番茄工作法]]等等,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笔记写作的反馈不足
%%我的理解:: 任何努力,有反馈才能帮助我们不断改进,避免闭门造车,做笔记也是如此。所以[[数字花园]]这种形式很吸引我,能让我的笔记被看到。但现在由于缺少积累,很少人给我反馈,哎。%%
笔记应该让你吃惊
%%我的理解:: 就像看一篇小说、看一部电影。我们不是影评家,我们没有必要每一个细节和每一帧都做笔记。我的原则是,让自己产生情绪波动的,感到惊喜的内容,去做笔记即可。%%
让思想和信念有机地涌现
%%我的理解:: 没有人从一张白纸开始写作。也没有人从一颗空白的大脑开始凝聚自己的思想和信念。%%
间隔重复对于逐步完善灵光一闪可能有用
%%我的理解:: 现在我加入到[[Spaced Repetition]]插件中进行anki记忆的笔记标准还没定下来,数量也少。这里提供了一个思路,自己的闪念笔记,也可以加入到anki中,过几天之后再看这则闪念,可能会迸发出新想法。#待办/某天 %%
间隔重复记忆系统
#待办 又是一个大主题,脱离了[[常青笔记]]的范畴,抽时间另开一个专题。
默认面对自己写笔记,不要考虑有读者
%%我的理解:: 写笔记为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思考。写长文是为了把思想和观点更准确地传递给读者。后者往往需要花很多精力去遣词造句视图更准确表达,毕竟人与人之间的知识面和三观永远是有差异的。但写笔记就不需要花额外时间做这些可能对自己是无用功的事情,毕竟核心是帮助自己更好地思考,而不是更好地表达。但写长文的技能可不能丢,毕竟交流能力是我们立足社会的元技能。写笔记对内,写长文对外,而80%以上的时间,我们的创作应该是对内的,自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