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

%%我的理解:: 强制自己使用link来组织笔记,让我这几个月有了不少的新颖感,感觉这个时候的自己做笔记,真的是在思考,以前就是做个备忘录。这种奇妙的感觉,很难用文字完整表达出来。还需要改进的一点是,andy擅长面向概念进行笔记,我现在的习惯还是面向单一的对象进行笔记居多,这种方式思考密度确实比较低,这点还需要向andy靠拢学习。%%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原文:Evergreen notes should be densely linked (andymatuschak.org)

强迫自己在笔记之间添加大量链接,我们便能打开视野,围绕眼下关心的问题,考虑还有些概念能与其关联。添加链接的行为施加了一股压力,促使我们仔细思考各个概念如何彼此联系(见理解概念需与其尽力较量常青笔记应面向概念),同时也实现了精细编码,能更深入地内化这些想法。

为建立合适的链接,我们需要阅读先前的笔记,这样也有机地实现了对写就笔记的间歇性回顾(常青笔记的维护近似于间隔重复)。由此便会得出意料之外的发现(笔记应该让你吃惊)。

而通过记录这些联系,我们也记录了我们得出结论的过程,可能日后对我们(或我们的同事)派上用场。我们应该尽可能优先使用细粒度的关联。相比之下,标签是无效的关联结构

翻阅笔记间,这些链接结成了一条条小径,以供思想空间里漫步遨游。我们忍不住就想按照层级浏览,但链接超越了一切领域和主题。优先建立信息间的联系来分类,而非使用层级式分类法

卢曼实际上认为,…

这种结构(链接)让可能的关联具象化,相比之下,实际上记录了什么反而是次要的了。

你不一定要链接到你已经写过的笔记:反向链接可以用来隐式定义知识管理系统中的节点。一感觉有必要就停下来写新笔记是很磨人的;链接到只有标题的页面则毫无拘束。(参见常青笔记实现顺畅而渐进的写作(「渐进写作」))。

捕捉到的链接不仅能持续提供价值,它们还可以帮助你在起草时引导你的注意力:非线性思维的释放阀可能支持改善线性输出

反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