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解:: 强制自己使用link来组织笔记,让我这几个月有了不少的新颖感,感觉这个时候的自己做笔记,真的是在思考,以前就是做个备忘录。这种奇妙的感觉,很难用文字完整表达出来。还需要改进的一点是,andy擅长面向概念进行笔记,我现在的习惯还是面向单一的对象进行笔记居多,这种方式思考密度确实比较低,这点还需要向andy靠拢学习。%%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原文:Evergreen notes should be densely linked (andymatuschak.org)
强迫自己在笔记之间添加大量链接,我们便能打开视野,围绕眼下关心的问题,考虑还有些概念能与其关联。添加链接的行为施加了一股压力,促使我们仔细思考各个概念如何彼此联系(见理解概念需与其尽力较量和常青笔记应面向概念),同时也实现了精细编码,能更深入地内化这些想法。
为建立合适的链接,我们需要阅读先前的笔记,这样也有机地实现了对写就笔记的间歇性回顾(常青笔记的维护近似于间隔重复)。由此便会得出意料之外的发现(笔记应该让你吃惊)。
而通过记录这些联系,我们也记录了我们得出结论的过程,可能日后对我们(或我们的同事)派上用场。我们应该尽可能优先使用细粒度的关联。相比之下,标签是无效的关联结构。
翻阅笔记间,这些链接结成了一条条小径,以供思想空间里漫步遨游。我们忍不住就想按照层级浏览,但链接超越了一切领域和主题。优先建立信息间的联系来分类,而非使用层级式分类法
卢曼实际上认为,…
这种结构(链接)让可能的关联具象化,相比之下,实际上记录了什么反而是次要的了。
你不一定要链接到你已经写过的笔记:反向链接可以用来隐式定义知识管理系统中的节点。一感觉有必要就停下来写新笔记是很磨人的;链接到只有标题的页面则毫无拘束。(参见常青笔记实现顺畅而渐进的写作(「渐进写作」))。
捕捉到的链接不仅能持续提供价值,它们还可以帮助你在起草时引导你的注意力:非线性思维的释放阀可能支持改善线性输出。
反向链接:
麦特卡夫定律
一个通信网络的整体价值,约和这个系统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精益创业》
§ 笔记写作系统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原文:§Note-writing systems (andymatuschak.org)
优先使用细粒度的关联
%%我的理解:: 这也是相比于[[Obsidian]],我一直对[[Logseq]]的大纲式块引用笔记念念不忘的原因,更细粒度的引用,应该能发挥出更强大的力量。现在还没经过大量实践,还不清楚太多的细粒度的块引用会带来什么麻烦和缺点。#待办/某天 %%
优先使用经过标注的关联
%%我的理解:: 让人想到[[🧑ryooo]]提出的[[KG笔记法]],能让笔记更具语义化,回顾浏览这种笔记组成的知识图谱,才能更有效。%%
头脑风暴往往可以替代缺位的见解积累系统
注:感觉这篇标题翻译有点问题,insight accretion 被翻译成了见解积累,而accret在之前一直被翻译成积塔成沙,从而会让人摸不到头脑。并且标题表达的意思和文中是截然相反的。应该的翻译是:头脑风暴往往被用来替代缺位的见解聚沙成塔系统。而言下之意其实是:不应该这么做,更应该有一个自己的见解积聚沙成塔系统。
常青笔记
%%我的理解:: 常青笔记就是andy基于[[🧑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结合现代计算机软件的优势和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衍生出的综合记笔记理念:要么不记,要记就记常青的笔记。%%
常青笔记和卡片盒笔记法的异同点
%%我的理解:: 常青笔记不仅是方法,也是理念,更是围绕这个理念的一整套如何做笔记的成体系的系统。最关键的是,这是andy基于现代计算机软件的特点并结合卡片盒笔记法,做出的极大改良,而我看很多人居然还直接全盘照搬卢曼的时间戳命名纸质卡片的方式来做电子笔记,我就很不能理解。%%
常青笔记工作流能降低改稿的情绪负担
%%我的理解:: 以前没有卡片笔记的时候,我也其实经常这么做,把临时的想法,或上个版本的内容,放到word编辑器的最后或其他地方集中存放,期待待会还可能用到,也一定程度降低删除和丢东西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而卡片笔记的出现,让这种暂存,更方便地更自然地发生了。%%
常青笔记应该是原子化的
%%我的理解:: 正如文中所言,写笔记没有唯一正解,只有各种权衡。原子化笔记,是一种指导方针,但实际应用起来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根据笔记记录内容的不同性质,进行不同颗粒度大小的划分。%%
常青笔记应面向概念
%%我的理解:: 面向概念记笔记,也和[[链接优先]]的理念相同。我们往往更习惯于传统的[[folder first]]的方式去组织自己的学习材料和笔记。哪个更好?andy说前者更好,但我个人觉得拿不准,也得具体场景具体分析,也需要长期实践1-2年再来看看。%%
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洞见
%%我的理解:: 传统笔记方式,缺少链接而容易让自己陷入记录者而非思考者的身份中。视觉化的笔记方式,能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思考和产生洞见,但相对耗时。常青笔记取了2者的优点,即避免涂涂画画省时间,又产生链接帮助思考,以最终产生洞见。写到这,突然又对[[heptabase]]和[[氢图]]的笔记+白板的形态产生兴趣,以后有机会一定深入体验一番。[[2022-12-25]]新增:ob也已经出了白板canvas,未来无限可能%%
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阅读成果
%%我的理解:: 传统的阅读+笔记的模式,不同书本和文章之间的联系,全靠自己大脑的短时记忆能力或运气,去找到关系和连接,这一点都不cool也不高效。现在基于link的模式,符合大脑思考直觉,相当于将阅读成果积累到了大脑的网状结构的一个个知识节点上了。真应了那句话:[[✨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史蒂芬·平克]]。阅读之难,则是反之:看线性的文字,进行树状的输入,最后进行网状思想和知识的积累。%%
常青笔记的维护近似于间隔重复
%%我的理解:: 哈哈,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刚开始实践[[双链笔记]]写作的时候,就感觉到,双链有时候很像anki卡片,不用点开链接,就能理解,意味着这张卡片已经记住了,而点开链接,就相当于进行一次重复记忆。%%
笔记应该让你吃惊
%%我的理解:: 就像看一篇小说、看一部电影。我们不是影评家,我们没有必要每一个细节和每一帧都做笔记。我的原则是,让自己产生情绪波动的,感到惊喜的内容,去做笔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