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笔记和卡片盒笔记法的异同点

%%我的理解:: 常青笔记不仅是方法,也是理念,更是围绕这个理念的一整套如何做笔记的成体系的系统。最关键的是,这是andy基于现代计算机软件的特点并结合卡片盒笔记法,做出的极大改良,而我看很多人居然还直接全盘照搬卢曼的时间戳命名纸质卡片的方式来做电子笔记,我就很不能理解。%%

我写常青笔记很大程度上是受 Niklas Luhmann 的卡片盒笔记法(Zettelkasten)以及其当代支持者的启发。但我使用「常青笔记」这个不同的术语而非卡片盒笔记 一词, 不仅是因为两者有一些截然不同的地方,而且也想在这方面脱离卡片盒笔记法的文化语境(因为有一些先验的价值倾向),给自己一点探索相关想法的空间。

关键的相似之处:

关键的不同之处:

  • 常青笔记包含的一些方法围绕笔记写作建立,笔记写作的存在扩大了它的适用范围:
  • 这是一种可以捕捉比 Zettel 更为碎片,并随后对其逐步修改的方法:为临时性的和不完整的笔记设置写作收件箱
  • 这是一种少见的的收件箱管理方法:间隔重复可以降低破坏性收件箱维护操作的风险
  • 这是一种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回顾问题以及原始笔记的方法:间隔重复对于逐步完善灵光一闪可能有用
  • 具体的日常实践:我的晨间写作
  • 更抽象地讲,常青笔记使用的是更广泛的笔记类型体系,它描述了一种层级结构以及方法,用于捕捉极早期的想法记为笔记,并将聚簇的笔记*渐进发展为一种层次递增的「表示」。相比之下,Zettels 主要是为了表示处于「中间」层的概念。(*译注:原文为 cluster——笔记写多了以后,好多关系较「近」的笔记形成聚类,一簇一簇的)
  • 我的系统中,标题是非常重要的索引。而 Zettel 通常是用数字标识符;尽管现代的 Zetteler 可能会给自己的笔记起标题,但显然不是以「创造 API」的方式:常青笔记的标题就像 API
  • 上下文反向链接大大改变了「链接」的性质,允许其中「涌现」的产生,如反向链接可以用来隐式定义知识管理系统中的节点
  • 我在笔记中嵌入了间隔重复记忆系统助记媒介可以扩展到个人笔记上。这大大改变了媒介——尽管是以一种我尚未充分理解的机制。
  • 我的笔记是可以公开查阅的,我把它们融入了公开的对话。我尚未理解这种做法有什么影响,但肯定大幅改变了我与笔记的关系,并引发了富有价值的讨论。可以从一些很有意思的网络化智能角度考虑这种做法。我不知道哪些足够有名的卡片盒笔记法是公开的而且作者还在持续使用的。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业已存档,但卢曼的做法代表另一种关系——他没有在对话中使用 Zettel,并利用这种互动为其写作提供新知。

还有最后一个,呃 …… 比较尖锐的区别:我自己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在个人的核心创意项目中发展想法。当代 Zetteler 的笔记目的,似乎主要是对他人的想法写笔记。如果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想法的,那么这些想法多半关于兴趣爱好,而不触及核心创意工作。他们的这些做法都涉嫌触及到对笔记写作大谈特谈的人很少有严肃的使用场景中的问题。我不知道具体如何改变的,但我的使用场景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笔记写作的实践。

反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