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解:: 正如🧑卢曼所言: [[ ✨不写作,就无法思考 ]] %%
如果你想深刻内化你所读的内容,我所知的最好方法就是围绕它们写点什么:
对于理解深刻来说,仅仅在书本上划出重点或写上旁注是不够的:没有太多的压力去综合、联系,或去探究事物的核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你读得越多,这些内容也不会逐步积累。而在阅读时写下常青笔记则与之不同。
但当然,这种阅读方式有时候并没有意义:很多时候,你并不是真的想把深入内化文本,而且它也不一定值得耗费心力:最好的阅读方式是高度语境化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所认识的高效阅读者和思想家在阅读时不做笔记。但至少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我自己是需要更多的支持,来有效地体会我所阅读的内容的。
方法
我们的大方针是交替地循环:
1.收集看起来有趣的段落和阅读时出现的想法:如何在阅读时整理所得
2.加工将这些段落和思想群,写出经久耐用的笔记:如何将阅读标注处理成常青笔记
参考文献
Luhmann, N. (1992). Communicating with Slip Boxes. In A. Kieserling (Ed.), & M. Kuehn (Trans.),Universität als Milieu: Kleine Schriften(pp. 53–61). Retrieved from http://luhmann.surge.sh/communicating-with-slip-boxes
不写作就不可能思考,至少不能复杂地、网络化(anschlußfähig)地思考。
Levy, N. (2013). Neuroethics and the Extended Mind. In J. Illes & B. J. Sahakian (Eds.),Oxford Handbook of Neuroethics(pp. 285–29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纸质笔记,或电脑屏幕上的笔记……并没有使当代物理学或其他种类的智力行为容易,而是使之可能。
反向链接:
§ 笔记写作系统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原文:§Note-writing systems (andymatuschak.org)
为有潜在价值的参考引用建立一个阅读收件箱
%%我的理解:: 那些不需要做笔记的阅读内容,不应该成为真正的稍后读。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有质量的稍后读inbox,其中的每天文章都要写点笔记。这样的阅读有闭环,才是有效的阅读。%%
使用笔记在内容中建立联想的优缺点
当发现正在阅读网页可能与我们硬盘里某些 PDF 有联系时,我们没有办法直接为他们建立关联,但可以通过建立笔记来连接这两个资源。
外出时方便抓住灵感的口袋便笺
我用一个带孔的 A7 便笺(Maruman Mnemosyne N193A)来记录我外出时的临时笔记。谈话中获得的灵感、行走时的想法等等,都会记录于此处。我通常会附上一些背景,以帮助我以后确定方向:一个日期、一个地点、一个人,等等。
如何在阅读时整理所得
%%我的理解:: 哈哈,andy这块儿也还没有形成自己完美的工作流。[[» 文章笔记工作流]]%%
对笔记写作大谈特谈的人很少有严肃的使用场景
%%我的理解:: 这篇笔记我太认同了。网上一些所谓的生产力专家,全职做教学的,可能以前是专家,但当他脱离实际生产环境,全职搞教学后,他的产出会越来越不合实际,凭空捏造。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最幸运的是能遇到那些有实际成就的人,所产出的高价值文章或演讲,这种内容往往不多,因为他没有这么多时间高频输出内容。当一个人开始高频输出,反而我该警惕起来,这小子是不是已经不干当年让他成功的本质工作,开始全职搞培训了。%%
常青笔记
%%我的理解:: 常青笔记就是andy基于[[🧑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结合现代计算机软件的优势和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衍生出的综合记笔记理念:要么不记,要记就记常青的笔记。%%
常青笔记和卡片盒笔记法的异同点
%%我的理解:: 常青笔记不仅是方法,也是理念,更是围绕这个理念的一整套如何做笔记的成体系的系统。最关键的是,这是andy基于现代计算机软件的特点并结合卡片盒笔记法,做出的极大改良,而我看很多人居然还直接全盘照搬卢曼的时间戳命名纸质卡片的方式来做电子笔记,我就很不能理解。%%
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阅读成果
%%我的理解:: 传统的阅读+笔记的模式,不同书本和文章之间的联系,全靠自己大脑的短时记忆能力或运气,去找到关系和连接,这一点都不cool也不高效。现在基于link的模式,符合大脑思考直觉,相当于将阅读成果积累到了大脑的网状结构的一个个知识节点上了。真应了那句话:[[✨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史蒂芬·平克]]。阅读之难,则是反之:看线性的文字,进行树状的输入,最后进行网状思想和知识的积累。%%
我所认识的高效阅读者和思想家在阅读时不做笔记
%%我的理解:: 做笔记能帮助我们进行思考。成功人士不做笔记就能成功,可能他足够聪明,记忆力足够强大,或者有其他才能帮助自己聚焦工作,而不意味着他不思考。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多数人做常青笔记,是因为笔记可以成为我们普通人思考的一个绝佳手段。我在[[从anki、onenote到obsidian,一名小镇做题家的笔记进化史]]也简单提到自己高中从来不做笔记,却也能考上好大学,但这不意味着笔记没用,如果以现在的我去重读高中,我会有办法通过做笔记,用更少的时间取得当年一样的成绩。%%
我的晨间写作
%%我的理解:: [[» Daily notes工作流]]的实践指南。%%
收集材料的作用在感觉上被夸大了
%%我的理解:: 避免陷入[[收藏者谬误
收藏家谬误]],也要避免让自己成为知道先生,走向[[但当涉猎,不求甚解]]的极端。%%
最好的阅读方式是高度语境化的
%%我的理解:: 不同的书,不同时期的我,不同时刻的我,读书的目的都是不同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像[[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中所言,要按照实际情况制定读书方法。%%
用手机收集和分流,而不是(通常)阅读
%%我的理解:: 简直不能再认同,手机上的不做笔记的阅读,吸收率极低,看看娱乐文章和视频还行,如果看到那些深度好文,还是先放进inbox,坐到电脑旁边了再继续。%%
自主思考
%%我的理解:: 也就是独立思考,既不人云亦云,也不作者云我亦云。这也是[[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尼尔·布朗 斯图尔特·基利]]中表达的核心思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