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阅读标注处理成常青笔记
%%我的理解:: #待办/今天 结合渐进式总结,可成系统。%%
重要的是写你所读,以求内化。在阅读过程中,你已经标记了那些看起来相关的段落,并且你已经简单记下了你的想法(如何在阅读时整理所得)。现在,我们会把所有这些都处理成长久化的笔记。
首先:到底应该写什么笔记?我们要写的常青笔记应面向概念,那么我们面向的关键概念是什么?你需要先退一步,看到整体上一个概念结构的图。要做到这点,你可以把草稿聚成「簇*」,并观察一簇一簇的草稿间萌生的概念结构。或者,你可以勾勒出一幅思维导图或可视化的大纲。你所观察到的结构不必与阅读材料的结构相匹配:只要对你自己有意义就可以(自主思考)。(*译注:原文 cluster,指想法聚类而成的群集)
一旦对这些概念图景有了些了解,你就可以开始你迭代性的笔记写作了。这里我总结了 Christian Tietze 的流程,也是我目前正在使用、适应的:
1.泛写笔记:写一条宽泛的笔记,它概括草稿簇中的一个「大想法」。如果有多个「大概念」,那这样宽泛的笔记就多写几条,以保证常青笔记应该是原子化的。
2.精写笔记:遍览草稿簇中的单独条目,写下更细化的想法,捕捉簇中的原子观点。
3.连接:在现有笔记中,搜索与新笔记相关的部分。必要时进行链接、合并和修改,以代表你对这些想法的新的、综合的见解。见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和在写作时创建推测性大纲。
4.修改:回到宽泛笔记中,在不混淆重点的前提下,根据你在写详细笔记时学到的东西和展开的细节来改进你的总结。删除不必要的详细说明;如有必要,基于这次更新过程中的收获,更新其他的宽泛笔记。
5.重复上述过程
参考文献
其次,我发现一个簇的内涵如果牵扯太多前置内容,以至于不能单独拿出来,那它本身便可能是一个总结性的结论,它可能基于很多假设,或是基于一个需要解释的复杂模型。对此,我会先准备好这个结论,然后分支出一些记录细节的笔记(副枝),去捕捉所有必要的想法、观点。这个场景需要链接功能:细节笔记会指回概念簇,而概念簇会提及那些写了细节的笔记。
簇的分类不是按书的大纲来的。例如一本书的索引就是一种簇,它汇集参考文献,无关目录或思想流。类似的方法对于术语定义也很有用:收集文本中的用例和定义本身,以便清楚地了解术语的含义。簇可以是基于主题的,就像书的索引一样。
这就是我所说的「与内容正交*」:它们不依附于页面和章节的继承关系。相反,它们围绕着你认为合适的任何目的本身形成概念簇。(译注:此处指簇的维度与内容互相独立、互不影响。线性的笔记必须依赖上下文,让鸭鸭头疼,但簇里面可能归纳的是某个主题方面的内容,因此与内容无关)
Ahrens, S. (2017).How to Take Smart Notes: 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Book Writers.
确保你以后能够找到这个笔记:你可以把它链接到索引中,或者链接到你的讨论或主题的入口笔记(确保该入口笔记已链接到索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