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记笔记这个描述太过流于表面;核心在于更好地思考
%%我的理解:: 现实生活中,那些成功人士并不是都会做笔记,但这并不意味着做笔记不是一个能帮助我们成功的好习惯,关键在于:不要做那种自我感动的笔记,而是做帮助自己思考的笔记。%%
很多人都在写文章提出方案尝试解决笔记写作实践大多是无效的这一问题。这些文章中的绝大部分都着眼于一个短视的、「生活黑客」式的框架上,聚焦于这些类似的问题:「我应该如何组织我的笔记?」,「我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笔记本?」,「我怎样才能更容易提取我所读的片段到笔记?」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无法令人满意,因为问题的重点不在这里。我们的目标不是做笔记——目标是有效地思考。更好的问题是「什么做法可以帮助我长期可靠地发展洞察力?」,「我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我的注意力?」等等。这就是常青笔记是知识工作的基本单位的框架,它是有意义的: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洞见。
就技术而言,重要的不是「计算机支持的笔记」,而是「计算机支持的思考」。
我们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做笔记」上,因为它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实践中的可见部分:如果你看到一个有洞察力的人在他们的笔记本上写东西,你可能会想,如果你得到一个合适的笔记本并把它整理好,你也会变得有洞察力。当然,做笔记是有可实操的。它相对容易,而且感觉像在做正事,即使它是无用的(笔记写作的反馈不足。所以它是一个令人上瘾的麻烦。
参考文献
Matuschak, A. (2019, December).Taking knowledge work seriously. Presented at the Stripe Convergence, San Francisco.
与迈克尔-尼尔森的对话,2019-12-16
计算机支持的思考
反向链接:
对笔记写作大谈特谈的人很少有严肃的使用场景
%%我的理解:: 这篇笔记我太认同了。网上一些所谓的生产力专家,全职做教学的,可能以前是专家,但当他脱离实际生产环境,全职搞教学后,他的产出会越来越不合实际,凭空捏造。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最幸运的是能遇到那些有实际成就的人,所产出的高价值文章或演讲,这种内容往往不多,因为他没有这么多时间高频输出内容。当一个人开始高频输出,反而我该警惕起来,这小子是不是已经不干当年让他成功的本质工作,开始全职搞培训了。%%
常青笔记是知识工作的基本单位
%%我的理解:: 如果一个工作,不需要产生和沉淀一些笔记,那么它大概率不是知识工作,只是一个穿了智力密集型产业外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编程上解决一个工程问题,经常需要输出大量的笔记。%%
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洞见
%%我的理解:: 传统笔记方式,缺少链接而容易让自己陷入记录者而非思考者的身份中。视觉化的笔记方式,能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思考和产生洞见,但相对耗时。常青笔记取了2者的优点,即避免涂涂画画省时间,又产生链接帮助思考,以最终产生洞见。写到这,突然又对[[heptabase]]和[[氢图]]的笔记+白板的形态产生兴趣,以后有机会一定深入体验一番。[[2022-12-25]]新增:ob也已经出了白板canvas,未来无限可能%%
我所认识的高效阅读者和思想家在阅读时不做笔记
%%我的理解:: 做笔记能帮助我们进行思考。成功人士不做笔记就能成功,可能他足够聪明,记忆力足够强大,或者有其他才能帮助自己聚焦工作,而不意味着他不思考。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多数人做常青笔记,是因为笔记可以成为我们普通人思考的一个绝佳手段。我在[[从anki、onenote到obsidian,一名小镇做题家的笔记进化史]]也简单提到自己高中从来不做笔记,却也能考上好大学,但这不意味着笔记没用,如果以现在的我去重读高中,我会有办法通过做笔记,用更少的时间取得当年一样的成绩。%%
笔记写作实践大多是无效的
%%我的理解:: 为了写而写,为了记录而记录,这些笔记和写作思想,都走远了,做笔记,首先应该是为了思考。如果根本目标没搞对,在此基础上的方法和实践就可能走错路,比如很多人照搬柳比歇夫的类似[[间歇式日记]]的方法,却不先分析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特点,最后只能草草了之放弃。还有[[番茄工作法]]等等,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