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盒笔记法 - Zettelkasten

定义

卡片盒笔记系统是一款个性化的,用于思考和写作的工具。它具有超文本 (hypertext) 的特点,让你的所思所想互相连接形成网络。与其他系统不同的是,你创造的是一张由你的想法、看法、灵感、或者遇到的具体的知识组成的思想之网 (web of thoughts),而不是孤立的笔记。它强调笔记之间的连接关系,而非把所有笔记堆在一起1

跟卡片盒笔记法类似的,但更现代的方法:

常青笔记

好处

卢曼的卡片盒笔记系统的确能够对常规的笔记法和知识型工作 (knowledge work) 的方法有相当大的改进。它可以提高你的效率,让你用更少的时间产出更多的成果。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常规的笔记法:

1.让我们的想法互相之间更好地建立联系。卡片盒笔记系统的超文本性质是我们能够将所思所想,包括但不限于概念、术语、灵感、对事情的看法、对模型的认识以及模型参数等等建立联系。而常规笔记法,比如将笔记写在笔记本上,我们很难将记录在第一页的想法与记录在倒数第五页的想法建立可以直接跳转的明确的联系。而想法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产生创新的见解 (insight),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是各种想法互相联系时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结果。
2.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卡片盒笔记法通过提供明确的指导来简化我们的工作流程。明确的流程反过来又会减少使用该方法的难度。在使用卡片盒笔记系统来管理笔记的过程中,我们会感觉到效率的提高。我甚至每周都会有两天时间将卡片盒笔记系统作为我的首要任务,让自己沉浸于写卡片盒笔记的 _ 心流 (flow)_ 之中。
3.不再浪费我们的付出。即便你的笔记无法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你也会未来的项目储备知识,至少会提高你对该主题相关信息的处理深度。因为你可以很轻松的根据笔记之间的联系找到过去记的笔记。
4.让我们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处理复杂的问题时,你很难一次性将它全部解决。卡片盒笔记法可以让你集中精力处理问题的一小部分,然后再退一步,用全景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
5.我们的笔记不会混乱。常规的笔记法,时间长了会变成臃肿不堪乱成一团。而卡片盒笔记系统则会根据你所要解决的问题的自动调整自己的规模。这是卢曼提到的内生长(internal growth),我更愿意将其翻译为有机生长(organic growth,寓意像生命体一样自然生长)。
6.让写作更容易,更顺畅,更有条理和说服力。写作和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我们很难长时间保持写作的思绪 (line of thought) 不断。冥想时尚且很难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这样简单的事情,更不用说为了写一篇论文而在几周甚至几个月里都思考同一个问题。而 Z 卡片盒笔记法以帮你牢牢抓住你对问题的各种想法,并让这些想法保持活力不会丢失。

特点

卡片盒笔记系统最重要的特点:

  1. 它是如同网页一般的超文本;
  2. 它坚持笔记原子化的原则 (Atomicity);
  3. 它是个性化的。

卡片要素

我的误区

卡片盒笔记法,我用的还是有点不对,再回顾一下之前做的笔记,把概念再拆分,争取一个卡片讲的就是一个概念。然后如果稍微复杂一点的东西,用 moc 串起来。

  • 基于 obsidian 令人炫目的插件社区,我需要有个好的方法论,去指导我应该怎么做,避免迷失。
    • 于是,我有目的地,看了一遍卡片笔记,也浏览了超过100篇笔记相关的文章,比如渐进式写作PARA和MOC联用组织笔记常青笔记等等。
      • 其实浏览过程中,会不停地有灵犀一闪的感觉,很多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底层逻辑,我一直有,只是没有系统化地去概括。
    • 结合个人实际需求,将 obsidian 定位为,纯笔记和写作工具,绝不越界。这样我安装的所有插件,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其实浏览过程中,会不停地有灵犀一闪的感觉,
  • 我是云计算 PAAS 服务相关的从业者,它不像 SAAS。这使得我天然地对∑ 平台+插件形式的软件有极度的好感。有 2 个显著特点:
    • 开箱即用。往往有个最简单的版本,直接解决你的某个痛点
    • 没有上限。意味着永远能有新的插件让我们获得更多哇塞。
      • 这里给自己挖个坑,计划实践半年后,再进行系统性地总结。
      • 挖坑 [[ 如何一步步践行卡片笔记写作法 ]]

反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