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阅读成果
%%我的理解:: 传统的阅读+笔记的模式,不同书本和文章之间的联系,全靠自己大脑的短时记忆能力或运气,去找到关系和连接,这一点都不cool也不高效。现在基于link的模式,符合大脑思考直觉,相当于将阅读成果积累到了大脑的网状结构的一个个知识节点上了。真应了那句话:✨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史蒂芬·平克。阅读之难,则是反之:看线性的文字,进行树状的输入,最后进行网状思想和知识的积累。%%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原文:Evergreen note-writing helps reading efforts accumulate (andymatuschak.org)
写你所读,以求内化很重要,但不要仅仅描述你所读的具体书籍写了什么,你可以(也应该)写下你的笔记,让你的阅读所得在彼此之间,在你自己的想法之间相互作用,从而逐步聚沙成塔(见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洞见,知识工作应能聚沙成塔)。
这也是我们写常青笔记的原因:如此一来,如果我们遇到一本书,其中讨论了我们已经写过的概念,我们就会被逼着把新的想法与我们先前的概念结合起来。当然,我们在阅读时通常会这样做,但我们仅限于调用容易出错的记忆,找出可能与此相关的作品。外化的笔记系统大大消除了这种限制。
这就是为什么常青笔记应面向概念的部分原因:这样,我们的笔记结构就会促使我们注意到不同文本——以及我们自己作品中的观点之间的关系(见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笔记应该让你吃惊)。
你写的笔记也会打下新的手稿的基础(可执行的写作策略)。
这是常青笔记是知识工作的基本单位的原因之一。
反向链接:
常青笔记是知识工作的基本单位
%%我的理解:: 如果一个工作,不需要产生和沉淀一些笔记,那么它大概率不是知识工作,只是一个穿了智力密集型产业外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编程上解决一个工程问题,经常需要输出大量的笔记。%%
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洞见
%%我的理解:: 传统笔记方式,缺少链接而容易让自己陷入记录者而非思考者的身份中。视觉化的笔记方式,能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思考和产生洞见,但相对耗时。常青笔记取了2者的优点,即避免涂涂画画省时间,又产生链接帮助思考,以最终产生洞见。写到这,突然又对[[heptabase]]和[[氢图]]的笔记+白板的形态产生兴趣,以后有机会一定深入体验一番。[[2022-12-25]]新增:ob也已经出了白板canvas,未来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