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标题建议使用完整的句子,避免模糊主张
%%我的理解:: #待办 需要学习和养成这个习惯。%%
在常青笔记的写作过程中,我发现使用完整的句子作为笔记标题,有助于笔记保持面向概念(常青笔记应面向概念)。例如: [[ 教育计划往往会自我颠覆 ]],常青笔记实现顺畅而渐进的写作(「渐进写作」)。
这些笔记标题通常是陈述句或者祈使句,明确地表达主张。主张明确的标题驱使我在笔记的主体部分充分围绕标题进行分析,以支持标题提出的主张。如果我写了一则笔记,但是却很难用精准的标题总结它,那么这通常表明我的想法不清晰,或者这则笔记涉及多个主题(违背了常青笔记应该是原子化的的原则)。在这两种情况下,解决办法都是将想法分解,然后先写自己最理解的部分。
问题也是很好的笔记标题,因为这个位置能驱使我提出触及笔记的核心的问题。有些问题确实是历久弥新的( [[ 卓越的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遗传的? ]]);而其他问题笔记则更偏向于短期的启发式卡片(助记媒介如何助力非专业知识的学习?)。第二类问题的目标是摆脱问号,将其重构为以陈述句/祈使句为标题的笔记。
这一策略的几个常见例外:
- 我只在定义核心术语术语时使用名词或名词短语(其他笔记一般围绕这些术语展开)。例子:可执行的写作策略, [[ 设赋体验 ]], [[ 赋能环境 ]]
- 提纲式笔记(见在写作时创建推测性大纲)如§ 笔记写作系统
- 更多内容请见笔记类型体系
开始写笔记时,我通常不知道标题会是什么。标题往往涌现在笔记正文的写作过程中。当一则笔记使我联想到一个清晰而强有力的标题时,这表明说明我开始理解这则笔记了。相关文章:常青笔记的标题就像 API
反向链接:
常青笔记的标题就像 API
%%我的理解:: 简直是卡片笔记的命名最佳实践。要养成这个习惯。#待办/持续迭代。反观自己,现在的一些笔记就是模棱两可的或大而全的笔记,要么会被疯狂调用,要么无人问津。而拆解重构笔记的过程,就像抽取高频的公共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