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笔记写作大谈特谈的人很少有严肃的使用场景
%%我的理解:: 这篇笔记我太认同了。网上一些所谓的生产力专家,全职做教学的,可能以前是专家,但当他脱离实际生产环境,全职搞教学后,他的产出会越来越不合实际,凭空捏造。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最幸运的是能遇到那些有实际成就的人,所产出的高价值文章或演讲,这种内容往往不多,因为他没有这么多时间高频输出内容。当一个人开始高频输出,反而我该警惕起来,这小子是不是已经不干当年让他成功的本质工作,开始全职搞培训了。%%
许多博主和「生活专家」的全职工作就是建议应该如何组织日记,或者应该如何最有效地写你所读,以求内化。我们之所以认真对待这样的建议,是因为这些做法已经帮助作者实现了有意义的创造性工作。更好地记笔记这个描述太过流于表面;核心在于更好地思考
但大多数对笔记写作大谈特谈的人在他们自己的领域并非成就累累,不管这些领域是什么。事实上,大多数这样的作者并没有将他们的笔记应用于一些外生的创造性问题:他们的主要创造性工作是撰写关于生产力的文章。这些作者提供了记笔记的建议,以帮助科学家和高管应对工作中的挑战,但孕育这些建议的环境与这些挑战毫无关联。这里有两个相关的问题:有效的系统设计需要从真刀真枪的使用情境汲取洞见,以及强大的赋能环境通常是追求自身意义的项目的副产品。
相比之下,卢曼几乎没有介绍过他的 Zettelkasten:他专注研究,成果丰硕,只有在他职业生涯接近尾声时,发表了几篇描述他笔记系统的短篇文章。
我不是很常遇到这个问题,但我确实会整周只谈写笔记而对严肃追求放手不管。这则笔记在提醒我小心这件事。相关笔记:我所认识的高效阅读者和思想家在阅读时不做笔记。
反向链接:
常青笔记和卡片盒笔记法的异同点
%%我的理解:: 常青笔记不仅是方法,也是理念,更是围绕这个理念的一整套如何做笔记的成体系的系统。最关键的是,这是andy基于现代计算机软件的特点并结合卡片盒笔记法,做出的极大改良,而我看很多人居然还直接全盘照搬卢曼的时间戳命名纸质卡片的方式来做电子笔记,我就很不能理解。%%
我所认识的高效阅读者和思想家在阅读时不做笔记
%%我的理解:: 做笔记能帮助我们进行思考。成功人士不做笔记就能成功,可能他足够聪明,记忆力足够强大,或者有其他才能帮助自己聚焦工作,而不意味着他不思考。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多数人做常青笔记,是因为笔记可以成为我们普通人思考的一个绝佳手段。我在[[从anki、onenote到obsidian,一名小镇做题家的笔记进化史]]也简单提到自己高中从来不做笔记,却也能考上好大学,但这不意味着笔记没用,如果以现在的我去重读高中,我会有办法通过做笔记,用更少的时间取得当年一样的成绩。%%
更好地记笔记这个描述太过流于表面;核心在于更好地思考
%%我的理解:: 现实生活中,那些成功人士并不是都会做笔记,但这并不意味着做笔记不是一个能帮助我们成功的好习惯,关键在于:不要做那种自我感动的笔记,而是做帮助自己思考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