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是无效的关联结构
%%我的理解:: 这点我跟andy的观点基本一致。所以我将标签,用成了表达状态的一种标记,而非传统的笔记方法将其用来分类和做关联。%%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原文:Tags are an ineffective association structure (andymatuschak.org)
标签是将性质不同的项目联系起来的简单方法,但用以描述关系的话,信息量就太低了。
所有标记上特定标签的条目,都显示为是相关的……但很难看出是怎样的关系。这些条目只是混乱无序的列表。
其中一些条目比其他条目与特定标签的主题更相关,所以我们应该优先选择明确的关联,而不是推断的关联。
其中一些条目只有几个句子是和标签有关的,但该标签却与整体条目相关联。我们应该优先使用细粒度的关联。与此相关的是,标签往往相当模糊或宽泛。更好的方法是更精确地链接到关联想法。
而且有时候,如果能标注一点上下文,描述「为什么」某个条目是和标记上的标签有关的,就更好了。我们应该优先使用经过标注的关联。
反向链接:
优先建立信息间的联系来分类,而非使用层级式分类法
%%我的理解:: 采用[[自下而上]]的创作方式,能让结构自然、有机地从创作中涌现。如果说适用人群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储备的人这么做会比较好。如果肚子里没货,用这种方式会觉得很难受。而[[自上而下]]是我们从小到大,尚处于积累知识阶段,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所以操作起来更符合我们的[[路径依赖]]和直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方法依旧有优势。总的来说,根据自身水平和应用场景,二者结合,是为其道。%%
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
%%我的理解:: 强制自己使用link来组织笔记,让我这几个月有了不少的新颖感,感觉这个时候的自己做笔记,真的是在思考,以前就是做个备忘录。这种奇妙的感觉,很难用文字完整表达出来。还需要改进的一点是,andy擅长面向概念进行笔记,我现在的习惯还是面向单一的对象进行笔记居多,这种方式思考密度确实比较低,这点还需要向andy靠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