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的误区

up:: § flomo101 - 思维方式目录

我的理解

没有完美契合的笔记方法论,都需要自己根据实际情况长期实践摸索和归纳出来。虽然说好的工具自带方法论,但方法论的优先级肯定高于工具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大神通过txt写笔记也能获得很高的成就的原因。
做笔记首先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思考,就像工作台一样,把已知的材料摆在明面上,而后大脑能更高效地去思考,反之若不这么做,大脑可能要分担很大一部分精力去记忆和回忆线索,耗时耗力且不可靠。
没有人从零开始写作,常规的做法是写作之前,临时大量地搜集相关材料。而有了卡片笔记写作法,当下写的笔记增援未来,可以让我们在写作之前,不必完全依赖临时的搜集,大脑和笔记库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组块可供调用了。
未来的知识资本,将通过科技产生显著的放大效应,越发重要,甚至超过金融资本的重要程度,这更要求我们要拥有一个自己的知识数据库。在当下来说,知识资本也是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高的,更别提其未来的潜力。

# 🖍 笔记的误区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很少有专门学过如何做笔记。即使知道一些方法,却也没思考过属于自己的方法是什么样的。

这里不会提供「最好的笔记方法」,相反,我们更鼓励你寻找并创造属于自己的方式。生产力专家,提供的思路仅仅是「如何写出来更好地生产力效率文章」,而不是你真实工作/生活环境。所以这些建议,并不一定符合你的真实世界。

真正的创造笔记方法的人,根本就没提过这套方法是什么,而是聚焦在产生丰硕的研究成果,比如卢曼(Luhmann),他几乎没写过关于 Zettelkasten(卡片盒笔记法)的文章,仅仅是在职业生涯快结束的时候写了一些小的实践分享。

所以在开始你的创造前,先来看看我们日常「默认」的思维盲区。

# 在你掌握了生产力技能之前,生产力工具都是无用的

我们不仅是在使用工具,还是在改进自己的工作流。多数时候不是工具不好用,而是缺少工作流程管理。

有「高尔夫球」课程,但没有「高尔夫球杆」课程。球杆只是工具,真正要学习的是如何有技巧的打高尔夫球,不应舍本逐末。老虎伍兹即使用一副破旧的二手球杆,也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

所以不在乎工具,而在乎使用这些工具背后的方法论。但是大多数公司只有工具培训而没有流程培训。同样许多人迷失在寻找新工具而没有去建立自己的工作流框架。

先关注方法,而不是工具本身。当你有了方法,对工具的取舍就会很明确了。

# 写作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想法的媒介

即使不打算著书立说,你也需要一种方法来组织你的思想,跟踪你所消费的信息。

写作可以很好地提高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因为它迫使你从更深的层次去阅读。仅仅阅读的多并不意味着你有更多或更好的想法。就像学游泳一样,你必须通过实践来学习,而不仅仅是通过在纸面上的学习。因此,写作和学习的挑战不在于学习,而在于理解,因为你已经学会了你所理解的东西。当你真正理解某件事情的时候,它被放在在一个由相关的想法和意义组成的架构中,这使得它更容易被记住。

当你消费信息的时候,拥有一个明确的、切实的目标会完全改变你处理信息的方式。你会更加专注,更加好奇,更加严谨,更加苛刻。你不会浪费时间写下每一个细节,试图把所说的每一件事都做一个完美的记录。相反,你将尽可能有效地学习基础知识,这样你就可以到达开放性问题出现的地步,因为这些是唯一值得写的问题。你会问更尖锐的问题,不再满足于模糊的解释或逻辑上的跳跃。你会自然而然地寻找展示作品的场所,因为你收到的反馈将推动你的思维向前发展。你将开始更加谨慎地消费信息,而对应的,思考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于正在消费的内容,你会去考虑这些信息背后的更多含义,以及和现有知识网络连接的潜力。

刻意练习是提高任何事情的最好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在刻意练习最基本的技能: 思考。即使你从来没有真正发表过一行文章,当你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好像除了写作什么都不重要一样,你会极大地改善你思考的方方面面。

# 没有人能从零开始创造

关于创造力最坑爹神话之一就是它从无到有发生的。空白的页面、白色的画布、空荡荡的舞台——我们最浪漫、最普遍的艺术主题似乎在暗示,“从零开始”是创造力的本质。

这种信念通过典型的写作教学方式得到了强化:我们被告知“选择一个话题”作为必要的第一步,然后进行研究、讨论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但是,在你读到一个有趣的话题之前,你如何决定就是它呢?在你知道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之前,你必须让自己沉浸在研究之中。阅读一个主题与另一个主题的决定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通常来自现有的兴趣或理解。

这就是创作过程的核心:在你选择你要写的东西之前,你必须下功夫研究并积累。理想情况下,你应该在创作开始之前就开始研究,这样一旦你决定了一个话题,你就有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的丰富资料可以利用。这就是为什么你要把信息放在「第二大脑」如此重要的原因。

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建立了一个不断增长的外在化的思想池。到了创作的时候,我们不是按照从我们不可靠的大脑中摘取的盲目编造的计划去做。我们翻看笔记,追随兴趣、好奇心和直觉,这些都来自于阅读、思考、讨论和记笔记的实际工作。我们再也不用面对那空白的屏幕,不可能的要求“想写点什么”。

没有人真正从零开始创作。他们想出来的任何东西都必须来自于之前的经验、研究或其他洞察。但因为他们没有根据这个事实采取行动,所以他们无法追根溯源。他们既没有支持性的材料,也没有准确的来源。由于他们没有从一开始就做笔记,所以他们要么从全新的东西开始(这是有风险的),要么回溯自己的步骤(这很无聊)。

记笔记(并放置在你的第二大脑中)可以让你从传统的线性写作路径中解放出来。它允许你系统地从线性资源中提取信息,将它们混合在一起,重新组织,直到新的模式出现,然后再将它们转化为线性文本供其他人阅读。

当你发现从之前没有足够的东西可写,变成有太多东西可写时,你就会发现这些习惯带来的变化。

# 知识资本将胜过金融资本

我们今天说自己都是「打工人」,仔细拆分下这个角色背后,其实也有两类:

  • 传统雇员:依赖于资本家生产工具的打工人,典型如送外卖(需要订单、导航系统等)、钢铁(需要大型机械)
  • 知识雇员:虽然也依赖于资本家提供生产力工具,但是最终的价值却由知识雇员产生,典型如核磁共振(需要专业医生来解读,否则只有机器没用)。

我们的上一辈多数是传统雇员,而我们这一代人,多半是知识雇员。这种变化,意味着知识成为了我们的生产力工具。我们从一家公司离开,并不是一无所谓,反而积累的知识就是我们的生产力工具(甚至是生产资料)——比如我们可以将过往的经验总结,整理成一本书或者一门课,来养活自己;也可以抽象成新的框架,为接下来的面试提供有力的支援。

今天的互联网不如十年前那么多姿多彩,大家纷纷觉得内卷,是因为十年前参与互联网的人大多数都是「知识雇员」,他们在创造许多生产力工具;而今天的感觉到卷的人,由于岗位的标准化,又变成了传统雇员——对比下当年开发搜索广告的人和今天投放搜索广告的人的差异就知道了。

从过去到现在是如此,那么未来呢?未来很可能是知识资本超越金融资本。

所以不管你是不是用flomo,第一件事是你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数据库,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式。

反向链接: